任何公司的资源都不是无限的。如果没用的破烂占了库存,那就只好少备有用的。结果就是缺货。尤其是库存压力大,需要大幅降低库存时,因为没用的货卖不掉,降低计划水位也是白搭,对实际库存影响甚微,那就只能在那些周转快、有用的货上打主意。结果水位降得过低(还是因为规划不精),就造成短缺。一旦短缺,内外客户对规划的信心越发低,就会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限制对计划水位的变动,规划的工作就受到更多限制,能做的事就更少,贡献也就更小。极端情况下,客户要求全面提高库存水位,结果把那些周转慢的货也给提了上去,造成更大的问题。这就成了恶性循环。
业绩差的生产型公司有一共性,就是销售端守着一堆卖不掉的烂货,生产端守着一堆用不掉的零部件。经济危机来了,销量下降,这些问题就如冰山般露了出来。其实并不是经济危机的祸。经济危机来了,不过就是潮退了,水落石出罢了。问题其实都是老问题,破烂库存往往都已经积了好几年了。例如笔者在2005年一次处理掉80多万美金的呆料,发现大多都是在2000年前后甚至1997年造成的。世纪初的高科技泡沫其实不过是把问题凸现出来罢了。
对于这些库存"富裕"的公司,一旦经济回暖,面临的马上就是短缺。根源还是一样:不懂或不重视规划。就半导体行业来说,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台湾的台积电、联电生意激增,设备使用率大幅飙升,备件需求也是。他们的备件供应商中,库存周转率最低、库存最高的反倒缺货最厉害,每天给骂得狗血喷头。相反,库存周转最高的反倒供货最好。这形象地说明了"库存越多,缺货越多"的道理。
你不能单纯依赖增加库存来提高有货率。这似乎又是悖论,但根本原因还是一样:你得懂得如何规划,要不,你增加了不需要的,需要的呢则没有增加。结果程晓华先生说的"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全来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去学习、提高,自然就做不精规划。做不精,事后补救,花得时间、精力更多。
举个例子。一位库存总监说,(2009年)裁员太多,机构调整大,新人多,规划员们工作量都很大,能完成日常的规划就不错了,库存控制是没精力做了。言下之意是库存水位上就放放松,希望这样能够保持较高的有货率。其实是大错特错。你不能降低要求。就一次性操作而言,把一个料号规划好和规划差其实花得精力都一样。但就长远而言,规划得差要花的时间更多,因为以后要补救。相信追过料的人有同感。关键是要懂规划,不懂的话就得培训。磨刀不误砍柴工。就像这位总监,他认为没时间培训规划员,结果是规划做得不到位,一边是积压,一边是短料,整个部门忙得鸡飞狗跳。 结果了,库存是在升高,有货率却在下降。
库存规划如此,其实任何事物都如此。你不能降低对质量的要求。一次做不到位,代价总是更高。
作者简介
刘宝红,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MBA,专修供应链管理,现在硅谷从事供应链管理。他是美国注册采购经理(C.P.M.)、六西格玛黑带,并通过生产和库存管理认证(CPIM)。联系方式:bob.liu@asu.edu。更多文章,参见其管理专栏"硅谷客"www.guiguke.com和"供应链管理专栏"www.scm-blog.com。
© 版权所有。未经作者书面同意,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