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控制中的胡作为和不作为

| No Comments | No TrackBacks

一些几十亿美金的公司,动辄数亿美金的库存,一年就周转三两次,似乎到处都是呆料,看上去水分之多,随便抖一抖都能整掉千百万。如果你想得这么简单,那就大错特错了。从最简单处想想:几十号人在做库存规划,降库存跟搞运动一样,整了一茬又一茬,如果枝头上的果子真那么低的话,还不早就给摘了?不可否认,这些人有些可能傻,但哪能各个都是傻子,看不见这些唾手可得的机会呢?

其实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每一分钱的库存都是有原因的,或者说是合法的。每一分钱的库存都是通过合法的渠道买进,为合法的目的而买,为合法的业务需求而堆置。不明就里地降库存是胡作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啥都不能做,不作为同样也很有害。

胡作为是不去理解库存存在的客观原因,就下猛药砍库存,结果影响客户的正当需求,损害双方的信任关系。举个例子。有一个计划经理,新转入库存控制领域,对库存计划的认识只停留在数字层面。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把火就烧那些周转最慢的料:他把这些料在全球各地的水位统统设为零。他的逻辑挺简单:公司的有货率那么高,我就是把那些料都断掉,我的有货率也不过下降0.1个百分点,能降库存一两百万,值。他这一刀切下,没意识到尽管有些料的全球用量低,但却集中在一两个地区,在那一两个地区算高用量,客户订单来了,没料,客服人员得一次又一次地道歉;他也没意识到有些料是支持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刚导入没多久,哪来的用量?他自然不知道在产品保修期间,对某些产品,公司对关键客户的承诺是接近100%的有货率。胡作为往往低估已有库存决策的合理性。不可否认,有些决策不一定最优,但纯粹的、大面积的傻子决策却不多。刚到一个公司,你可以挑战某些库存决策,但如果先入为主地认为那都是糟糕的决策的话,只能说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公司的业务需求,离融入公司还远。这时候就大刀阔斧地砍库存,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还要多。

不作为是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是的,每一分钱的料都是有原因的,但并不是说你就没有任何作为的余地。实践中,很多库存决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段。比如一个产品,你可以设定有货率为95%,也可以是93%或98%,究竟定多高,其实有很多值得斟酌的。再比如整个配货中心的总体有货率是95%,那落实到里面的几百、几千种产品的时候,每一种产品的有货率应该设多高,也有很多的斟酌余地。另外,决定库存的业务需求可能变了,而库存决策还没改变。例如一个几千块钱的料,因为有质量问题,所以多备了几个。什么时候的质量问题?两年前的。现在解决了没有?答案往往是Yes。哪你还备那么多料干嘛?同理,有些产品出了保修期,或者新产品上市不成功,相应的备料水平都应该调整。这些都是微调。正是通过微调,你才能够深入了解公司的库存决策是怎么做的、库存水位是怎么计算的,从而做出改进措施。也是通过微调,你促动你的团队深入理解计划的逻辑和背后的业务因素,从而达到更好的精细化操作。
 
简言之,胡作为是不了解实际情况就改革,不作为是怕失败而放弃改进,这是两个极端,都对不起我们的工资单。此外,很多库存决定跟库存水平计算关系甚少,而是由其背后的业务需求决定。如果要解决库存问题,往往得从非库存处着手,例如销售、采购、客服等。事关多个部门,目标相左,协调不易,大刀阔斧式的"高压锅"很难蒸出好米饭。相反,循序渐进地"慢炖锅",更容易煲出一锅好汤来。
 
 
free counters
Free counters

作者简介

刘宝红,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MBA,专修供应链管理,现在硅谷从事供应链管理。他是美国注册采购经理(C.P.M.)、六西格玛黑带,并通过生产和库存管理认证(CPIM)。联系方式:bob.liu@asu.edu。更多文章,参见其管理专栏"硅谷客"www.guiguke.com和"供应链管理专栏"www.scm-blog.com

 

© 版权所有。未经作者书面同意,不得转载。

No TrackBacks

TrackBack URL: http://www.sparesplanning.com/cgi-bin/mt/mt-tb.cgi/524

Leave a comment

About this Entry

This page contains a single entry by 刘宝红 published on December 9, 2011 1:35 PM.

你在忙明天、下星期、还是下月的事? was the previous entry in this blog.

【案例】从追料导向到预测导向 is the next entry in this blog.

Find recent content on the main index or look in the archives to find all content.